徐中玉

1915—2019

发布时间:2023-08-12

徐中玉(1915—2019),男,江苏江阴人,汉族,民盟盟员、中共党员,文艺理论家、作家、语文教育家。1934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,在此读书三年,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转入国立中央大学。1946年8月至1947年8月,任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。其后,在上海私立沪江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任教。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,抗战时期出版编著5种,后著有《鲁迅遗产探索》《古代文艺创作论》《激流中的探索》《徐中玉自选集》等,主编文学研究丛书7套、大学教材《大学语文》5种及《大学写作》《古代文学作品选》等。2014年12月,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“终身成就奖”。

1934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。在校期间,徐中玉发起成立“山大文学会”并担任主席,各系学生都有参加。他们在《青岛民报》上办了个《新地》文学周刊,他自己在上面发表了散文《绿色的回忆》《雾里黄昏槐影》,还多次邀请老舍、叶石荪、台静农等参加学会活动。他为天津《益世报》编《益世小品》周刊,邀请老舍、洪深、吴伯箫、王统照写过稿。他在《东方杂志》《国闻周报》《论语》《人世间》《宇宙风》《逸经》《大风》《大公报》《语林》发表了不少论文、小说、杂文。在《东方杂志》发表长达两万多字的纪念普式庚逝世百年的论文,后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纪念专集。抗日战争胜利时,徐中玉在广东任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。徐中玉对母校一直有着浓郁的感情,多次撰文回忆自己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和工作的岁月,并一再表示“我永远记得,青年时代的思想人生转变是从山大开始的”。

1978年秋,徐中玉与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等共同倡议,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。1981年,由他担任主编的新中国第一本《大学语文》教材出版。近40年来,在他主持下,教材不断修订出版,成为全国高校长盛不衰的使用教材。他已经成为《大学语文》的灵魂,是名副其实的“大学语文之父”。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复校,他回母校教书,教的正是大学语文课。徐中玉对母校一直有着浓郁的感情,多次撰文回忆自己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和工作的岁月,并一再表示“我永远记得,青年时代的思想人生转变是从山大开始的”。


发布者:王晓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