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燮林(1893—1974),字巽甫,西林为笔名,男,江苏泰兴人,汉族,无党派人士,物理学家、剧作家。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,1914年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,后获理科硕士学位。1920年回国后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物理学系,先后担任理预科主任和物理学系主任。1927年筹建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。1947年受聘任国立山东大学物理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。1948年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。青岛解放后任国立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,旋即调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。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、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、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,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。曾任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二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丁燮林担任物理学系热力学课程,在教学中重视汲取先进精华,注意联系实际,教学水平较高。他还经常为物理学系师生作学术报告,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。根据当时的国际物理学界热门,他为师生作了《原子能与原子弹》的专题演讲;在学校举行的五四科学座谈会上,还作过《苏联的科学》学术报告。关于他所作的原子能与原子弹报告,少见有人回忆和追述,但刊登在1947年一卷八期《现代文从》上的《解释原子弹:一个寓言》一文,是他将物理与文学的结合之作。他用白描的文学语言讲述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发展历史,但全文没有一个专业术语,通篇采用“家庭”“家庭学”寓言体,只有文章最后的一个“名词对照表”:家庭—原子、女人—电子、男人—质子、劳力—能、家庭学—原子物理学、家庭外交学—化学、特殊家庭—放射质原子、家庭内室—原子核、疏散人口—蜕变、分家—原子分裂、家庭团结力—原子和团结能……看完,才能明了所讲内容。联系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以及学校学生的思想动态,不难猜测这个讲座并未引起较大反响,这应是作为物理和文学双料大家的丁燮林的遗憾。相比物理学家身份的缺失,在国立山大时的丁燮林戏剧才华却有活跃的表现,学校的学生话剧团排演,他乐意做指导,《丁西林独幕剧集》和《丁西林戏剧集》也在此时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