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太侔

1889—1968

发布时间:2023-09-09

赵太侔(1889—1968),原名赵海秋,又名赵畸,字太侔,以字行,男,山东益都人,汉族,民革党员,戏剧家、教育家。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英语系,1919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与戏剧,1925年回国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戏剧系主任。1929年创办山东省立实验剧院。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兼教务长,1932年至193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。后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,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戏剧组主任、教科用书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剧本整理组主任,国立编译馆编纂,教育部高教司司长、参事等职。1946年至1949年复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先后任山东大学、山东海洋学院教授。曾任民革中央委员、青岛市委副主任委员,山东省政协常委等职。

1914年8月,赵太侔考入国立北京大学,并于1917年7月毕业。其间,他与同学袁振英发起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——实社,出版不定期刊物《实社自由录》,宣传无政府主义。后来他在美国纽约编辑出版《劳动潮》,继续宣传无政府主义,是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之一。1932年9月,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,赵太侔任校长。从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,赵太侔主政国立山东大学近四年的时间,这期间他采取“兼容并包,民主办学”的方针,重视专家治校,广聘专家学者来校任教,不断充实师资队伍,使得国立山东大学形成阵容整齐、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。1946年春,因抗战而暂行停办的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,赵太侔再度任校长,在赵太侔努力下,学校院系设置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三院八系扩展到五院十四系,学科规模得以壮大。完善的学科结构和强大的师资力量,为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,奠定学科和人才基础。

发布者:王晓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