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鹰

1902—1979

发布时间:2023-08-30

傅鹰(1902—1979),字肖鸿,男,福建闽侯人,生于京师顺天府,汉族,无党派人士,北京大学一级教授,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,物理化学家、化学教育家,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主要奠基人。1919年入读私立燕京大学化学系,1922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,1928年获科学博士学位。1929年回国后,先后在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、省立东北大学等任教。1931年9月至1934年11月,任国立青岛大学、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系教授。后赴重庆大学、国立厦门大学任教。1944年底再度赴美任密执安大学化学系研究员。1950年10月回国后,任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石油学院教授。曾任全国政协常委、委员,北京大学副校长等。

傅鹰在胶体和表面化学研究上有很深造诣,是我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。1929年,他发表博士论文,对著名的“特劳贝(Traube)规则”进行修改补充。并于1929年首创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热化学方法。在当时这是一项首创性的研究成果,比著名的BET气体吸附法要早8年。1944年底,他偕夫人张锦再度赴美,在密执安大学研究院以热力学为工具,继续开展吸附作用研究。他发现溶液中多分子层吸附现象,将著名的BET多层吸附公式,由气相中的吸附合理地推广应用于溶液中的吸附,并提出计算活度系数的方法。其研究成果仍居于当时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,都被写入各国胶体和表面化学专著中。


发布者:王晓霞